开一家店与故纸对话 王军为古书拍打历史的尘埃

发表时间:2021/05/27 15:47:39  浏览次数:536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王军

边城,是沈从文笔下的青翠湘西,有清澈小溪,有玲珑白塔,也有单纯美好的翠翠。在扬州,也有一家书店,名为“边城书店”。店主王军,爱极了沈从文的文,也崇尚沈从文的人,那是一种历经沉浮过后的淡定与从容。千帆过后,万物俱静。唯有书香,流转千年。

“凡人”小传

王军,出生于安徽,求学于南京,扎根于扬州。2008年创立边城书店,形成以古籍修复为基础,古籍文化创意产品为特色,古籍主题文化策展、研学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思路。书店收藏明清时期多种国学古籍,举办了上百场各类互动性古籍文化活动,设计了多款古籍元素的文创产品,并获得相关专利和著作权。2020年9月书店在运河三湾开设了边城书院,专注古籍的主题策展和研学。2020年12月边城书店古籍修复成为扬州市广陵区非遗项目。

“凡人”自述

古籍,其实距离生活并不遥远。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,这些灵魂多么有趣,包含着世间万物,蕴含着人生哲思。这些年来我的努力,是想让古籍变得更加有颜值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、参与到古籍文化中,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现在和未来生活的一部分,实现文化自信和复兴。

开了家叫“边城”的书店,致敬沈从文。

书店四迁其址

古籍为他打开了一扇门

如今,开一家实体书店,并非易事。阅读方式的改变,网络书店的便捷,在王军选择开书店的2008年,已经初见端倪。

边城书店在扬州的第一次亮相,是在大学路上,原本想着往来无白丁,可是现实却是来者寥寥,门可罗雀,每月几千元的营业额,甚至不够支付成本。哪怕退掉一半店面,也难以为继。

心中关于书的梦想,却在支撑。现实残酷,于是将书店搬到房租更为低廉的柳湖小区车库里,出入不便,地面潮湿,显然都不是一家书店的合适地点。特别是看着书籍因潮受损,更是让他心痛不已。几经辗转,又是来到皮市街的大芝麻巷内,都不敢租临街的店面,窝在里面。后来稳定了些,才租了现在的皮市街111号,郑重地在店门口,挂上“边城书店”的招牌。

从一路辗转,到业务稳定,也是因为王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如山堆积的书籍中,寻找到一条曲径通幽的古道,那就是古籍。现代的书,大多是记录着此生此世的人间故事,那些古籍则承载着更多的历史旧时光。

那次,他受邀前往一位教授家中,看到一本刊刻于1920年的《列子》,历经近百年的岁月,已然散发着沉稳娴静的气息。当手指轻轻触碰上时,内心一阵悸动,那似乎是和百年前的人,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牵手。那些笃定而清晰的文字,无不讲述着百年前的过往故事。

从此,王军就将经营中心转向了古籍。他四处寻找,让那些沉睡的古籍,在新风中重新醒来。几年间,他花费数十万元,只为让一册册古籍,能够重焕光彩。他收购的古籍种类多、品相好,其中不乏珍籍善本,也让王军的名字,在古籍圈内有了名气。

修复残损的古籍

自学古籍修复

将“破陋衣衫”补起来

正是因为有了文字,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延续,历史总在一本本古籍中若隐若现。然而,时光的流逝,保管的条件,这些都让古籍本身,难免遭受破损。夜深人静之际,端坐桌前,翻开一本本古籍,王军似乎都能感觉到,这些古籍如同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者,目光深邃,风度不凡,然而他们已经跋涉了千年,衣衫难免有些褴褛。

太可惜了!王军就想着,怎样为这些古籍修旧如旧,将破陋的衣衫缝补起来。他决定自己动手,修复古籍。如今,想要学一门手艺,其实不难,真正决定投身其中,却发现同行者不少。一本原价100多元的《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》,被炒到了800多元。就算将这些理论烂熟于心,真正操作起来,又是另一回事。就这样,边学边做,默默前行。

“我始终记得,我修复的第一本古籍是一本中医方面书籍。经过细心修复,虽然也已成形,可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。”王军说道,当然,每修复好一本古籍,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是非常巨大丰盈的。在修复中,也在阅读,也在学习。古籍内容,浩如烟海,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自不言说,还有农业商贾、园林建筑。原来,通过古籍可以连接万物。

与古籍对话

研发古籍文创

换上新装融入现代生活

也是在修复的过程中,王军一次将古籍的残页,对照着灯光时,蒙眬的光线散发开来,泛黄的纸页如梦如幻,如诗如述,一下子给了王军灵感。这些古籍残页,完全可以开发出全新的文创产品。开始是装饰画,一首短短的古籍诗词,经过精致的装裱,格外显得精致典雅。后来还有古籍灯具,一页页的古籍围成灯罩,古朴端庄。还有印有“二十四节气”或是琴谱《广陵散》的雨伞,一撑开来,似有遥远悠扬的琴声,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优雅穿行。

这些因古籍而生的文创产品,大受欢迎,很快就圈粉无数。王军仿佛欣喜地看到,那些老者,褪下古老服饰,换上时尚新装,施施然,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了。

收集《全唐诗》

他用古籍讲述扬州历史

王军时常感慨,这些年来,他的古籍事业能够一直走到现在,也是和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。经人介绍,他经常敲开一户户扬州人家,看着那些主人,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本古籍来。这座城市对文化的态度,让他如沐春风,倍感珍惜。

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,回馈这座城市。300多年前,江南织造曹寅奉旨在天宁寺刊刻的《全唐诗》,为中国诗词留下珍稀瑰宝。在圈内人的引荐下,王军在一位老先生家中,第一次见到了几本初刻本《全唐诗》,那些工匠雕刻出来的版本,弥足珍贵,在本身记载的唐诗之外,还富含着极为丰厚的文明密码,那曾是一个王朝对于诗的重视,更代表着一个国度对于文化的薪火相传。

《全唐诗》共有120册,多年来,当年雕版刊刻的版本早已失散各地。王军历时多年,已经收集到了近60本《全唐诗》,接近半部《全唐诗》,其中艰辛,不言而喻,他正在为扬州,寻找过去的记忆。

去年9月,王军的边城书院在三湾公园里正式开放了。和皮市街的边城书店相比,边城书院显得更加现代,建筑时尚,策展新潮。如果说,边城书店寄托着王军更多个人的情感,那么边城书院则显得更加开放,在这里举行的展览,不仅有古籍,还有油画,还有其他艺术,这是王军的另一种尝试。他知道,古籍流转至今,魅力从未褪去。他只需将落在古籍上的灰尘,轻轻拭去,独属于古籍的光彩,必将璀璨绽放,照彻古今。  记者 王鑫 摄影 司新利

对话

这辈子和书死磕上了

记者:大家都知道,实体书店并不容易经营,在最困难的时候,你有没有想过放弃?

王军:的确动摇过,那是在书店从大学路搬到车库里时,当时车库面积很小,光线昏暗,人只能侧身前行,那时候的确在想,实体书店是否没有未来了?就在那时,我有一天打开车库,突然看到一只小松鼠,它可能是通过通风口进来的,在书堆里大摇大摆地跳跃着,这对我来说,仿佛是一种隐喻,是在死气沉沉之中的一线生机。那时,我就决定,这辈子和书死磕上了。

记者:购买古籍的费用,要比一般书籍贵很多,你的书店经营状况又如何呢?

王军:古籍的确很贵,特别是一些善本,我现在每年购买古籍的费用,都要达到数十万元,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开书店,开始几年亏损,后来找到经营方向,开始慢慢持平。到了今年,有所好转。我特别感谢这个时代,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升温,前来咨询的人群也是越来越多,多年坚守,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目前,书店主要的营收,分为策展、文创与研学。很多外地的图书馆,都要请我带着古籍,前去进行专题展。而各种研学的方式,也不断吸引更多人前来参与其中。

记者:在你身边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,他们都很乐意参与到古籍修复之中来,你是如何聚集他们的?

王军:现在古籍修复的人才缺失严重,可能就是在各地的博物馆、图书馆内,还有一些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。可能年轻人认为,古籍修复就只是技艺本身,并不具有任何的成长性。所以,我会告诉他们,修复技艺只是“小匠”,我们通过古籍修复,能够寻找到过去的文明密码,从而铺展出更为恢宏的文化背景,从修复出发,可以成长为文化讲师等。而现代的年轻人们,各自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,同样的古籍,能够散发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来,这也是更多人愿意前来的原因,那就是通过古籍,打开一条通往美好的道路。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爱家生活网  有爱才有家
Copyright ©2014-2021    技术支持:九点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