殷健灵做客扬州讲坛分享儿童文学 童年需要用一生去致敬

发表时间:2021/06/06 17:34:05  浏览次数:507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殷健灵

昨天下午,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,做客扬州讲坛,主讲“我心目中的儿童文学”。她从自己出发,与大家分享儿童文学。

刚刚过去的儿童节不仅是孩子的节日,也是大人的节日,当天殷健灵在微博上写了这句话:“童年需要用一生去致敬,用写作向童年致敬。”

去年发生了很多事情,有关儿童文学的一桩风波,有人对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质疑。那么,儿童文学能否面对沉重的现实呢?在教育中,儿童文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?

童年奠定了一生的基调

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,这是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的名言。

2018年年底,殷健灵出版了一本《访问童年》,没有一个人可以走出自己的童年,她采访了从12岁到96岁的人的童年小史,童年奠定了一生的基调。人的一生看似走向遥远的终点,本质上却是迈向生命的原点。通往童年之路,就是通向内心和自我之路。老人和孩子,其实有着很多共同点,一个人是否有勇气回到自己的童年呢?她的被采访者都很真诚,都很勇敢,96岁的老人眼中都能闪过少年的光彩。人生路上需要停顿,整理自己,重新出发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路,有些儿童文学写作者是天生的,面对复杂,心生欢喜。殷健灵说,自己是一位没有故乡的人,出生在上海,却在南京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,从上海到南京的道路,非常熟悉。

上世纪60年代末,父母响应“四个面向”,在南京的荒郊野外建立一个大型钢铁企业,那里有几万人口,说着上海方言,也有上海的大世界,她在那里封闭生活着,却和南京的风土人情隔绝着。

她是父母唯一的孩子,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不一样,最喜欢张望和遐想,就喜欢趴在窗口想象,在山的背后会有什么?还喜欢躲在被窝里,用两根手指当成双腿进行冒险。她还创造自己的游戏,在卡纸上描画、涂色,做纸人,每个纸人都有他们的名字和故事。她喜欢凝视各种小动物,家里的小鸡,路边的小癞蛤蟆,从它们的眼睛中,读到自己向往的内容。当自己凝视它们时,它们也在和自己对话。

从小学到初中,殷健灵读各种文学刊物,童话故事、神话传奇等,在文化宫内,读到向往而懵懂的外国文学,如《红与黑》《简爱》等,那时候的阅读都是一知半解的,却在内心留下了很深的痕迹。

身未动,心已远,身外的世界,遥远而苍茫,无数次遥想未来,年少时光非常宽广,那段时间,给她奠定的基调,是暖色的。

儿童文学作家,总是想看得更远一点,总是想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,总是把最美好的期待放到可以够到的地方。当然,她还想真真切切地向孩子展示这个世界的模样,了解人生的种种美好以及不美好。还有,一个人靠着什么力量把自己的路走得踏实,安心并且坚定。

儿童文学一定要有真生命

很多人以为,儿童文学就是编可爱的故事,但是儿童文学里,一定要有真生命。1996年,殷健灵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《纯真季节》,刚刚告别女孩时代,心中有很多想法涌动,读大学的我,有很多话要倾吐,就怀着赤诚之心,付诸笔端。当年的散文虽然稚嫩,却是来自生命最真实的经历,这就是真生命。

纯文学的核心就是真生命,这真生命便是真情实感,一个写作者从人生体验中提炼出来,是自己不得不写的东西,是发自内心的创造的冲动,一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。

在殷健灵的作品中,从不粉饰现实,想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孩子们沉默的陪伴者,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道路。

儿童文学的“表达尺度”

儿童文学更有发现人生、书写人生之美的责任。“身处淤泥心有莲花,沦为地狱向往天堂”,应该相信爱,温暖和光明,儿童文学的写作者,有着极高的责任感,也有更高的要求。外界对儿童文学的写作是有束缚的,作为写作者,更加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。

米切尔恩德说:“从根本上来说,我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的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……据我们的经验,孩子原则上丝毫也不关心的主题,或是孩子完全不理解的主题,是不存在的,问题是你如何用心,用头脑来叙述那个主题。”

不同读者对象的儿童文学叙述方式和审美准则却各有尺度和技巧,作家将一生的体验,都写在儿童文学中。

儿童文学作家可以写生死,写性与身体,生命、爱和情感是永恒的,它们不因时代的更替而变更。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爱家生活网  有爱才有家
Copyright ©2014-2021    技术支持:九点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