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运河,扬州的生命线

发表时间:2021/06/09 15:38:52  浏览次数:511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2021年6月16日,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开馆迎客。中国大运河和扬州城,从此又多出一个重叠的焦点。

一条绵延了2500多年的大河,一座矗立了2500多年的古城,再次携手,再次出发。

没有一座城市,可以取代扬州对于中国大运河的特殊含义,这是一种同生共长的生命体验,更是一种兴衰与共的命运相连。

今起,本报“口述史”推出口述大运河系列,聆听大运河穿越时空的“声音”。今刊首篇。

【口述人档案】

口述人:徐炳顺

高级工程师,在扬州市水利局先后任副科长、科长、扬州市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、扬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副指挥、扬州市水利局副局长。退休后担任《扬州市水利志》(二轮)主编。

我今年84岁了,从参加工作开始,和运河打交道40多年。退休后的20多年,忙的事情还是和运河有关。可以说,大半辈子都倾注在这条运河里了。提到中国大运河和扬州的关系,大家都知道,运河申遗时把京杭运河、隋唐运河、浙东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,邗沟是运河之祖,又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河段,与扬州城是一对“双胞胎”。

前些年,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大家都很兴奋,特别是在“申遗”过后,都很关注这条河的文化、旅游,可能我的角度和大家还不一样,我一直都很关注大运河的安全。要知道,扬州大运河是扬州的命根子、生命线,对扬州百姓的生命、生活、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
我一直关注大运河的安全

大运河是扬州的生命线

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,有过很多称谓。

如“邗沟”,《左传》中记载:“吴城邗,沟通江淮”,但没有提到“邗沟”,一直到了南朝宋诗人谢灵运《西征赋》云“贯射阳而望邗沟”,邗沟之名首见于文字记载。

与此同期的《芜城赋》云“柂以漕渠,轴以昆岗。”邗沟称为漕渠。《水经注》又称韩溟沟。我国古代对天然河道多称为水,而对人工河道多称沟、渠,很少用河字,更无用运河二字。我最近整理扬州历代水旱灾害史料时,看到《新唐书·文宗本纪》里有这样一句话,即“开成二年(837)夏,旱,扬州运河竭”,真是惊喜不已,终于见到正史首次用运河二字称呼人工河道——邗沟。可见运河一词始于唐。接着翻阅二十五史及相关典籍中有关邗沟的记载,自宋历元、明“扬州运河”被断断续续沿用,至清代,运河二字走出了邗沟的范围成了京师至杭州人工河道的统称。


1957年,里运河江都县总队部春季工程露筋中队民工工棚

新中国成立后,邗沟南端的故乡——扬州,全面整治运河,1958年扬州专区水利工程指挥部确定冬春水利任务“首先是京杭运河工程”,“京杭大运河工程”已成为工程项目的名称。20余万民工奋战一冬春,于1959年上半年完成首期工程,7月12日,扬州专区水利工程指挥部政治部编的《水利战报》,在第一时间以“古老运河换上新装,英雄民工高奏凯歌。京杭运河首期工程扬州段基本竣工”进行报道。《水利战报》见证了1958年全面整治运河时扬州首称“京杭运河”,京杭运河之名来源于扬州。这与《江苏省志·水利志》所说:“1958年进行全面整治时称京杭运河”相吻合。

追根溯源,吴王夫差那会,就是开沟,用来连接各个湖泊。一个秋天的时间,不可能开出一条运河来的,就是用沟渠将湖泊连接在一起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这种水运运输都叫做“湖漕”,都是在湖泊里航行的。但是这种湖漕是有风险的,例如明代隆庆末年、万历元年,二场大风浪,宝应湖先后淹死了1000余人和八百余人。

自明代弘治时,高邮知州以除湖险为首要,与户部侍郎联合开了一条河,明孝宗皇帝赐名为康济河。它最大的弱点是西侧的湖堤与康济河的西堤相距太大,万历初年西堤溃决,河、湖再次联并成湖。又一位漕运侍郎和高邮知州,将康济河西迁徙,沿着湖堤,开了一条河,真正做到了“河湖分离”。随后宝应开成宝应月河、弘济河,加上万历后期开成界首、邵伯月河,最终连在一起,这才算是真正有了运河。

我说我一直关注扬州大运河的安全,这条运河也曾带来过灾难。大运河,是扬州的生命线。康熙初年,高邮清水潭连年决口,里下河波高于房屋,耕牛无托足之地。康熙三十八年,邵伯更楼(今南塘)运河决口,惨不忍睹。1931年,大水,运河堤上出现了26处决口,里下河汪洋一片。可怜啊,里下河死伤七万七千人。这是天灾,也是人祸。当时决堤的时候,不是在水位最高的时候,反而是退水的时候。当时主持坐镇的官员,住在邵伯,8月24日,托故离去。8月25日下午,陡起西风,乌云滚滚,风狂雨暴,运堤吃紧万分,险象环生,老百姓鸣锣告警,河工人员均已不知去向。而真正决堤的时候,本来应该用于抢险用的积土,都没准备好,一下子造成了巨大的灾难。

现在过去30年了

当时的惊险场面还历历在目

我工作这么多年,最惊心动魄的日子,记得非常清楚。那是,1991年的7月15日。很多人都有印象,1991年发特大洪水,情况还是非常危急的。我和防汛办公室的同事们3个月都没有回家。

那一年是淮河大水,本地严重内涝,当时是江南淹掉一个钱庄,江北淹掉一座粮仓。省里决定:“早抽底水,清障增泄,滞洪削峰”,对高邮新民滩湖浜庄台南坝、北坝和江都邵伯湖行洪阻水障碍实施爆破清除。

这天上午,我在高邮与省、高邮市有关人员开会,研究新民滩炸坝会不会影响到高邮运河西堤安全。饭后,我急忙赶回扬州继续查找有关运河资料。刚到扬州大桥,就看到很多人往河边上跑,还有人大声喊:“闸倒了,闸倒了”,我随即要师傅将车子转向人跑的方向开过去,到了通运闸,见到闸已泡在河中。淮河洪水从大运河经闸两旁直灌七里河,扬州东南的一大片农田、菜地浸在水中。不由分说,与赶来的市领导一道投入抢堵决口。我看到闸上游运河里停着不少水泥船,附近还有块石和石子,立刻向市领导汇报,要用沉船的方式堵住决口。但沉船怎么沉?一艘还是两艘?横着沉还是竖着沉?那时候给我的思考时间不多,我赶紧请船民分别测量两岸的水深,发现两岸水深有着落差,只能用两艘船连在一起的方式沉下去。下半夜,封堵决口的船只已露出水面,南京军区支援抗洪的解放军战士赶到了,随即用草包灌土,沿沉船上游加戗断漏。他们真是了不起啊,都是20岁上下的小伙子,那些土包,我们机关干部4个人才能抬一包,战士们一人扛一包,真的是了不起!

1982年,大运河宝应中埂切除施工场面

这边缺口堵住了,已经天亮了。下午我要赶到邵伯湖安排清障试爆,画了一张简图交给局里来的接替我的局领导,继续完善加戗,这才回到办公室,嘱咐办公室同事给我盛碗粥,吃完我想休息一下,中午11点前,无论谁都别来打扰,实在是太累了。

到了邵伯以后,负责爆破邵伯湖阻水障碍的南京部队工兵营战士也随即进入阵地,但预定的炸药没到。那时通讯还不发达,迟迟等不到炸药,市领导急了,对我说:你负的什么责?炸药一直是我与省防汛指挥部联系的,还亏我当时最早一批用上大哥大,经不断联系,省防指肯定地说应该到邵伯了,可就是没有到。过了好长时间,南京来电告诉我,运送炸药的车子到了汤山一带出了故障,卡在半路上了。不得已,只好取消当天的试爆。

随后,炸药陆续运抵扬州,军分区仓库里堆得满满的。省防办室几乎每天晚上10点钟以后都要打来电话查问炸药运送、存放情况,以确保万无一失。高邮的爆破炸药交由高邮人武部负责押运,我们每天都要掌握炸药运输、存放等情况。每当炸药穿过扬州城时,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,谁不担心出事故呢?一出可就是不得了的大事啊。

对邵伯湖阻水障碍爆破时还是比较顺利的,用了25吨炸药。对新民滩南坝、北坝实施爆破共用掉炸药60吨。有渔民有顾虑,扬州、高邮党政负责人就带领有关人员,到村到组,一户一户地做工作,承诺安排好他们的生产、生活。

现在过去30年了,当时的惊险场面还历历在目。我们对于未来不能掉以轻心,高邮湖设计最高防洪水位是9.5米,在2013年,出现了9.52米,超过了0.02米,当时立刻采取了三河闸压缩泄量进行反控制。我们在变,老天爷也在变,脑子里的警戒线时刻都不能放松。安全比什么都重要。

那场整治运河的浩大工程

60年过去了,真是光阴似箭啊

大运河对扬州太重要了,一直都在滋养着扬州。在扬州,靠着大运河自流灌溉的良田就有120多万亩。这些良田都是旱涝保收,高产稳产的,对于扬州的粮食储备发挥着极大的作用。

而我们扬州人,对于这条运河的整治,也不断发挥着改革的精神。扬州人是很有智慧的,在运河上的技术革新从未停止过。为了蓄水、节水、通航,在东晋时期,在仪征就有欧阳埭,不仅蓄水引水,还能助航过船。此后出现斗门、二斗门、木闸、石闸、拦河闸,到被称为“水上立交”的现代大型船闸。

在清代,扬州人对于运河的管理非常严格,采用文官和武官共同管理的方式,每隔五里建一座墩子,每座墩子上驻堤兵十名。河营的任务是在堤脚栽植密柳,堤坡上栽茂草,堤脚以外二十丈密种茭、荷、蒲等,以保护堤防。如果三年时间平安无事,那么都能得到晋升的机会。反之,则会被革职查办。咸丰时黄河北徙,光绪时漕运停止,运河失修以致千疮百孔,大雨大灾,小雨小灾,无雨旱灾。

我至今还记得,在1958年开始的那场整治运河的浩大工程。那时扬州运河只能称为“小运河”,最窄的地方,河底只有10米宽,河面也不过20米,渔民戏称“狗都能跳过去”,只能走三五十吨的小木船,遇到干旱,以单双日分上下行。1958年开始整治运河,我当时刚进水利局。在1959年,下派到大运河邵伯东堤改线,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。他们还算是照顾我,让我每天测量土方。

当时的民工劳动量是非常大的,每个人每天要挑2方土,一方土要挑20担,而每担需要来回跑二三百米,这种劳动量,也让不少人落下病根。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,风餐露宿,披星戴月,从1958年到1961年,先后出动85万人,挖土1.2亿立方米,才挖出了运河河底宽达70米,河面最宽处可达100多米,可行驶2000多吨船队的崭新的大运河,今日运河来之不易啊!

春秋时只能季节性通航。三国时已淤塞。东晋设欧阳埭,利航蓄水。唐代不得已挤占五塘农用水济运。宋代堰闸交替运用,最困难时用人工车水补给。明代前期,偷运河水灌灌,要充军,后期分黄导淮、蓄清刷黄,水源有改善,但以运河为转输,成为洪水走廊,再无宁日。清代水多时,灾害连年,水少时“借黄”济运,黄河水斗水沙居其六,运河淤塞严重,漕运困难。新中国江都站建成,运河水源有了可靠保障,不再受水源枯缺的困扰。

到了1961年,整治工程圆满成功,又加江都抽水站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陆续建成,扬州运河才能真正称得上是“大运河”,现在是梯级河道也是悬河,具有防洪、灌溉、排涝、送水、泄洪、物流、旅游等多种功能。现在想想,已经60年过去了,真是光阴似箭啊。

现在,中国大运河已经申遗成功了,我们当然非常高兴。当然,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,比如仪征的仪扬河,没有被纳入到遗产点中,这是有些遗憾的。要知道,在历史上,仪扬河曾经“救活”了邗沟,不应该将仪扬河排除在外。还有宝应县刘堡的减水闸,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,但根据历史记载、我的分析,这处应该是节制闸,应该称为“水闸”更为贴切。

我做了一辈子的水利工作,一直都在和大运河打交道。现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即将开放,我也很期盼。我去过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,想看看有没有对扬州运河的介绍,只看到了扬州剪纸,这肯定是不够的。我所希望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,能够完整呈现这条中国大运河沧桑的历史以及丰厚的文化。我想,这也是我作为扬州人的骄傲。      记者 王鑫 实录整理
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爱家生活网  有爱才有家
Copyright ©2014-2021    技术支持:九点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