挺立天地间!请记住这4位烈士

发表时间:2021/07/29 08:12:46  浏览次数:15505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
包明仁事迹报道

扬州革命烈士陵园,庄严、肃穆。一座英烈纪念墙上,4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校友的名字,永远地镌刻其上。时光流逝,金色的字迹会逐渐变淡,他们的英雄事迹随着光阴的流转,已鲜有人知。

今年是扬州大学附属中学70周年校庆。30多名学生跨越了时空阻隔,发出一封特殊的邀请函——《带烈士回家》。弥足珍贵的档案背后,是一群党员历时一年的接力寻访,共同守护这份关于英雄的永恒记忆。参与寻访的附中教师茅庆茹、张兰生、吴晨、宁慈庄、王曙、钮林、李岚等老师向记者深情讲述了4名烈士校友的故事。

包明仁

【口述实录】

烈士包明仁

沈阳闹市拦惊马壮烈牺牲

口述人:茅庆茹(83岁)

4位烈士校友,包明仁我是第一次听说。查阅历届学生名录,他是1964届高三(2)班毕业生,资料就一句话:“安葬于沈阳烈士陵园。”我请校友帮忙联系沈阳,借助当地媒体资源搜寻,结果一无所获。

多次电话后,我终于与包明仁当年的班主任、93岁的吴晨老师取得了联系。吴老很是激动,当时他正在医院治疗,立马请假回家找资料。结果证实“当年惊马冲街,包明仁因抢救路人而牺牲”。原始资料除姓名正确,安葬地点等都不实。我们立刻将关键信息反馈给沈阳,第二天,对方就发来包明仁烈士儿子的电话,一切迎刃而解。

包明仁1943年6月出生于邗江施桥孙集朱庄,初高中都在附中读的,1964年考取南京炮兵工程学院(同时入伍),毕业后分配在沈阳军区后勤部。1981年11月14日上午,包明仁外出执行任务,在沈阳市八马路立交桥北桥洞突然听到有人大喊:“马毛了!”他回头一看,一辆满载煤炭的马车狂奔过来。这时候,他只要把自行车一转就可躲掉,但他看见前面有一位女子仍在骑行。包明仁蹬车赶上去,用脚将女子车踹至外侧,因用力过猛,自己却连人带车摔倒在路上,瞬间马车飞驰而过,车轮碾压过他的胸膛,骑车女子得救了,包明仁当场壮烈牺牲。

包明仁的英雄事迹当时感动了很多人,解放军报、辽宁日报等纷纷进行了报道。被救女子彭剑茹所在的沈阳环卫也开展了学习活动。1981年12月15日,沈阳军区后勤部为包明仁烈士颁发了二等功军功章。时隔40年,这枚军功章依然熠熠生辉,光芒四射。

同学们称他“炮司令”

口述人:吴晨(93岁)

包明仁上学时话不多,不张扬,是个老实听话的好学生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中学教育远未普及,大学更为稀缺,各阶段淘汰率都很高。他从农村小学考进我校,又顺利考升本校高中,德智体各方面都很优秀。

他对母校的感情也很深厚,每次休假,都约同学一起到学校探望,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“炮司令”。我有次住院外科手术,他特地从施桥冒着大雨赶到医院看望慰问,到医院时,裤子湿透了,鞋子里都灌满了水。

李宜辛

烈士李宜辛

23岁的他用生命保住了飞机

口述人:王曙(67岁)

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有48座实名烈士墓,李宜辛墓就是其中之一。我跑了几次烈士陵园,后来又找到李宜辛老家头桥镇九圣村,梳理出了他的英雄事迹。

李宜辛是我校1964届试点班初三(1)班毕业生,后被选拔为飞行学员,光荣入伍。当年“选飞”条件审查严格,万里挑一。李宜辛非常优秀,入伍后的第二个月入团,第七个月入党,第二年评上五好战士,并担任了副班长。从我们整理的材料来看,李宜辛入伍后便到长春航空预备役学校学习,后到山东莱阳陆军部队锻炼,1967年转入中国高级航空学校学习。

1968年9月10日,李宜辛在四川绵阳执行飞行任务,突然大雾弥漫,导致飞至接近山顶处,失事牺牲。据部队领导事后考察分析,失事的飞机还是完整的,李宜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还尽力保住了飞机。他牺牲时才23岁,所属空军部队官兵护送烈士的灵灰,先安葬在头桥,后迁葬于扬州烈士陵园。尽管当时飞行员待遇相对优厚,但李宜辛始终保持生活俭朴的作风,一把牙刷用了4年,衣裤补了又补,直到牺牲,还保存了十几套军服。

每天步行几十里地求学

口述人:宁慈庄(81岁)

我是他的班主任。在校时,李宜辛体型健壮高大,初中就长到1.78米,是班上的体育委员、长跑健将,运动会都靠他挣分,学习成绩也属上等。别看他平时话不多,性格沉稳,挺会关心人,是同学们的老大哥。

李宜辛是家中长子,少年丧父,他一边读书,一边帮助母亲早早地挑起家庭重担。那时,他家在江边的头桥,距学校几十里地,往返全是步行。

他当时入选飞行学员后,就成了特级保护对象。选飞办公室批准他回家告别,但必须有人陪同。我代表学校护送他回到家中,并陪宿了一夜,确保不出任何差池。

李震明

烈士李震明

为抢救国家财产被洪水卷走

口述人:茅庆茹(83岁)

在扬州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馆,有一位年轻的女烈士像引人注目,她就是李震明烈士。李震明是我校1965届试三(2)班学生。1970年被招工到湖北南漳4404工厂。

李震明初到厂,被分配在学工连担任班长,团支部副书记。培训期满后,她被分到了后勤岗位服务部,担任了菜场组组长。在物资紧缺年代,她算是掌握实物大权的人,肩上担子沉重。她坚持最基本的两条,一是供应及时,服务到位,二是公平分配,不开后门。因此,她年年评为先进,1973年、1974年被评为工厂标兵,被授予“一颗红心为人民服务营业员”称号,先后出席县,市,省先进分子大会。

1975年8月9日,南漳县大雨倾盆,连云山区山洪暴发,上游水库崩塌,4404厂一片水乡泽国,仓库成了孤岛。仓库里的米、面、油、糖等供应全厂职工日常生活之需的物资,眼看要被水淹甚至冲走。在那个困难时期,供应的物资格外宝贵!天虽已黑,李震明刚发过疟疾不久,但义无反顾加入抢险队伍,在齐腰深的水中抢运货架上白糖。忽然,一个大浪冲垮了仓库后墙,洪水卷过,把李震明冲走了。大家急忙抢救,搜寻,直到第二天,在五庙河下游急弯处的沙滩上,发现了牺牲的李震明。

李震明为抢救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的噩耗后来传到了学校。1976年暑假,我去南漳探望在三线工作的大哥,与4404厂隔着一个山区。我借了自行车,骑行30里山路,访问了4404厂。工厂政工处热情接待了我,给我看报纸上登载的李震明事迹,并陪同我登山祭奠李震明墓,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,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印象。

4404工厂早已改制,迁到孝感,旧人难寻。忽然想起李震明的哥哥好像是市一中老师,就请张兰生老师打听。无巧不成书,他竟然与我同住一个小区。李震明大哥朱老师带来了一大包材料,并且介绍他们兄妹的身世。李震明原名朱君恕,出生于1949年。20世纪50年代初父母先后去世,兄妹三人成了孤儿。两个哥哥进了扬州孤儿院,她被李家收养,改名李震明。她牺牲后,被追认为共产党员,被批准为烈士,英名传遍荆襄大地。全厂的共产党员、共青团员,肩扛手捧水泥沙石上山为她建墓。厂方特地把这座山命名为红岩山,让人联想起《红岩》中的女英雄江姐。

带着全班学生捡豆子

口述人:谢荣海(82岁)

1965年9月,附中部分高初中毕业生到邗江良种场生活、劳动,她也去了,在那边服务了五年。在城北瓦窑夏忙劳动时,中午大家都休息,李震明一人默默地到收割完的豆田里捡拾豆子,捡了一大捧。同学们发现了,也跟着捡,最后集中起来交给生产队。临別时,农民专门炒熟豆子塞在每个同学的口袋里,我至今还记得这个细节。

许强

烈士许强

高速路上抢险救人英勇牺牲

口述人:李岚(55岁)

许强烈士,在老师们心目中就是“自家的孩子”,他家住在书院巷6号院老教工宿舍楼。小时候,许强给人的印象是静默有礼、少言寡语的乖孩子。长大了,当了警察,依然是沉默寡言,变化是脚步匆忙起来。

2007年10月27日凌晨,高速路上出现了大雾天气,已坚守岗位5个多小时的许强,按大队的指令,冒着大雾执行车辆分流。6时26分,发现一辆面包车在分流处发生追尾事故,车上有人呼救。许强迅速赶往现场救助受伤人员。他将一名已陷入昏迷的人员抱到道路中心隔离带安全地后,再次返回抢救另一名伤员,却被一辆突然闯进警戒区的大货车撞倒在地,紧接着另一辆闯入警戒区的大货车从倒地的许强身上碾过,许强当场牺牲了!

“值班室!值班室!分流点发生车辆追尾事故,现场有人员伤亡,请速通知120,119,清障车增援!”这是许强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声音。许强欲第二次抢救的面包车伤员崔春莉,目睹了许强牺牲的过程,她失声痛哭:“许强要是不回来救我,就不会死…… ”

10分钟,许强烈士走完了大写的人生。这一天,离他30岁生日还有44天。2008年2月21日,公安部追授许强二级英模荣誉称号,2008年6月,公安部评定许强为革命烈士。

7万元抚恤金捐给汶川

口述人:张兰生(70岁)

许强的父亲去世得早,许强牺牲后,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他的母亲徐兰英,她也是一位令人崇敬的人。2008年汶川大地震,她向扬州市慈善总会捐款7万元,这是许强牺牲的抚恤金,她全部捐给了汶川灾区。去年抗疫以来,她又陆续捐款。今年5·19慈善一日捐,她又向汶河办事处捐了1万元。她生活一点也不富裕,她想到的是比她更困难的人。

他是教室的“守门人”

口述人:钮林(71岁)

许强当时在班上太不起眼了,平时很少听到他的声音。他任班级生活委员,负责教室开门关门,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。在关键时刻,他们从不含糊,做出了惊天动地感天动地的壮举。

【记者手记】

英雄已去,英名长存。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。为查找搜集整理四位烈士校友的光辉事迹资料,扬大附中参与寻访的老师经历了曲折的过程。但在老师们看来,寻访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英雄的事迹立德树人,这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传承。从老师和同学同事们的回忆中,记者整理发现,四位烈士校友不约而同有一个共同点:老实、低调、话不多,平时普普通通,不显山露水,但都能踏踏实实地埋头学习,劳动和工作,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甚至付出生命。

四位烈士校友的事迹,不仅永留扬大附中历史的宝贵财富,也值得扬州的莘莘学子世代传承,永志不忘。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爱家生活网  有爱才有家
Copyright ©2014-2021    技术支持:九点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